中学生作文怎样写出高分?这些获奖作品告诉你答案
为什么中学生作文总拿不到高分?
每次语文考试后,总有学生对着作文分数发愁:”明明写满了800字,为什么还是拿不到高分?”看看”叶圣陶杯”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就会发现,杰出的中学生作文从来不靠字数堆砌。北京市三十五中朱博约同学凭借《紫枫记》《海螺声声》等作品斩获”全国十佳小作家”称号,他的指导老师黎冬梅分享了三个写作秘诀。
好作文的三大核心要素
1. 观察生活,细节决定成败
朱博约的《紫枫记’里面,轮椅老人手中的枫叶、徐阿姨失手的菜篮子,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恰恰是打动评委的关键。中学生写作常犯的错误就是空泛抒情,而获奖作文往往能用”一个菜篮子的翻倒””几片枫叶的传递”这样具体的画面,代替”感动””辉煌”这类抽象词汇。试着记录放学路上看到的三个细节,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素材。
2. 情感诚实,拒绝套路化表达
《海螺声声》里藏族学生格桑推着吴奶奶的手推车卖海螺的情节,让无数读者落泪。评委特别指出:”现在中学生作文里’深夜送医院”雨中送伞’的套路化情节太多,诚实的情感反而稀缺。”写作时不妨自问:这个故事我自己相信吗?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,怎样打动别人?
3. 结构创新,打破常规框架
谢国弘的《游悬空寺》没有按”开头-经过-小编觉得”的常规模式写作,而是用”远眺如游龙-近观见裂缝-感悟文化根”的三层递进结构,让游记有了想法深度。好作文就像悬空寺的建造——表面看似惊险,实则每一根木桩都有精心设计。
从模仿到创作:三步提升法
第一步:建立自己的素材库
柴林琪小编认为‘江南’里面描写的”白墙灰瓦翘角””雨滴砸在青石砖上”等画面,都来自平时的观察笔记。建议准备三个笔记本:一个摘抄好词好句,一个记录生活片段,一个收集新闻时事。朱博约就是从14岁开始积累,最终出版了诗文集。
第二步:每周完成一篇”变形练习”
试着把同一素材写成不同文体:用《紫枫记》的故事写首诗,把《海螺声声》改写成议论文。黎冬梅老师指导的学生之因此屡获大奖,就是由于坚持这种”一材多用”的训练,培养出极强的文体适应力。
第三步:寻找自己的”写作开关”
有些同学看到”家乡”就想到妈妈做的菜,有些则联想到方言童谣。找到最能触发你灵感的那个点——可能是某种气味、一个动作或一段旋律。就像《紫枫记》里”紫色枫叶”这个意象,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密码。
写作不是天赋,而是可以训练的技能
看了这些获奖作品,你会发现中学生作文的高分秘诀其实很简单:用眼睛观察全球,用心感受生活,用头脑组织语言。北京市三十五中的操作表明,经过体系训练,80%的学生能在半年内提升作文档次。下次写作时,不妨先放下”好词好句大全”,试着讲讲你昨天看到的那个坐在小区长椅上的老人,或者课间听到的一段有趣对话。诚实的细节,永远比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。
(小贴士:想获取更多中学生作文范文?关注”叶圣陶杯”官网或联系大赛投稿邮箱316618183@qq.com,获奖作品集里有更多精妙案例等你发现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