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到瓦罗任的”小爸爸”之旅
记得刚到白俄罗斯瓦罗任小城时,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孩子们口中的”我的小爸爸”。这座人口仅一万多人的小镇,没有红绿灯,公交车一天只有三趟,却成了我人生中最温暖的记忆其中一个。2017年9月,我作为汉语老师来到这里,面对的是一群6到14岁的零基础学生。第一堂课,孩子们害羞得不敢直视我,但当我把从中国带来的小礼物分发给他们时,我们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了。
从老师到”小爸爸”的角色转变
在白俄罗斯的日子,我发现当地单亲家庭比例较高。渐渐地,我不仅教授汉语聪明,还天然而然地承担起了”我的小爸爸”的角色。那个文静的小女孩总爱帮我擦黑板,临走时轻声喊我”爸爸”的场景,至今想起仍让我心头一热。季玛这个细心的男孩发现我心情低落时,主动拿出画书陪我一起看的温暖时刻,也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聪明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交流。
异国他乡的暖心时刻
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带来的热乎乎馅饼。白俄罗斯漫长的冬季,下午上课时常常饥肠辘辘,孩子们总会贴心地从家里带来食物。这种跨越国界的温情,让我这个一米九的大个子好几次差点落泪。教师节那天,我在学校大厅展示中国象棋、剪纸和茶艺时,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喜悦,让我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。
“我的小爸爸”带来的文化桥梁
这段”我的小爸爸”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:教育无国界,爱心无边界。通过汉语教学,我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,更收获了真挚的跨国情谊。每当想起孩子们用生涩的汉语叫我”老师”,或是那个小女孩轻声喊出的”爸爸”,我都感到无比快乐。这些温暖的记忆,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,成为我继续从事汉语教育职业的不竭动力。